从某KOL被抓说起……
前几天科技圈有个传闻,说有个 KOL 进去了。我打听了一番,确有此事。
近年来屡有写字的人进去,于是有言论大呼:「写字是个高危行业」。但拿犯事的人数与微信公众号超两千万的注册数量一比,真是低的可怜,何来「高危」一说?这样的「逻辑陷阱」俯拾皆是,譬如每当有个程序员猝死,坊间就说这个行当「高危」,搞得该群体被污名化久矣。要说「高危」,养猫算一个,因为养猫一日,为奴一世。
说回传闻进去的这个 KOL ,我不是幸灾乐祸,也不是落井下石,只是有一肚子疑虑:他算哪门子 KOL?听说过,没见过,天天写,但没一篇读过。
得先解释一下 KOL 的意思。 KOL 是 Key Opinion Leader 的缩写,直译为「关键意见领袖」,现在我们大陆翻译为「媒体老师」、「营销大号」、「软文圣手」。
KOL 的概念是由美国的传播学者保罗·F.拉扎斯菲尔德提出的,在营销学上,KOL 通常被认为是拥有更多、更准确的产品信息,且为相关群体所接受或信任,并对该群体的购买行为有较大影响力的人。
太过学术了,若要我解释,只一句话:能带节奏的人。
对照这个概念,我说那个人不算 KOL 当然是有道理的了。他拥有的只是客户提供的、愿意披露的产品信息,谈不上更多,更遑论准确了。他没有什么读者群体,那么水的文章都有读者,这本身就很尴尬,更别说赢得信任了。
如今这个社会,对 KOL 言听计从基本可以和「没脑子」划上等号。网易提出了一个很好的概念叫「各有态度」,用黄小琥的话讲就是「每个人都有他的脾气」。信息爆炸,利用信息不对称确立 KOL 的权威性已经很难了,譬如你把小米吹得神乎其神,我花几分钟了解一下,就发现你根本是在胡说八道,马上回去打脸,这节奏还能被你带起来吗?
人都被动聪明起来了,人都爱发表意见了,人都会抢答了,偶像都开始自黑了,还有KOL 什么事呢?
KOL 是他人的恭维,切莫自己就挂在嘴边,顶多算是舆论市场的参与者,还真把自己当领袖了?很多时候企业把裘千丈捧成了裘千仞,KOL 的帽子像「好人卡」一样到处发,拉出一张 KOL 列表,长的看不到头,说实话他都影响不了你,你还指望他当你品牌的意见领袖,我看是意见比基尼、意见丁字裤吧。
KOL 太多了,那就不值钱了,微博想出了一个办法,给 KOL 分等级,上了层次的就给加个金V ,次点的叫大V ,末端的叫吃瓜群众。微信这块叫头部自媒体、胸部自媒体、腰部自媒体、尾椎自媒体、足底自媒体。三六九等对号入座。老子找不到自己的座,一气之下给自己封了个「艺人」的称号。
KOL 不值钱了,不代表没有。Keso 老师算一个。为什么这么说?
12月25日,火绒发表声明称:腾讯QQ在推广QQ浏览器、腾讯安全管家的过程中,除了常见的欺骗、诱导外,还存在功能严重越位、技术手段严重超常规(和某些病毒的行为一致)等问题。
小企业挑战巨头,给巨头挑刺,一般很难得到回应,或者回应了也是虚与委蛇。
但 keso 将火绒的声明转发到朋友圈后,立即得到了马化腾的回应(下图):
老板发话,干事的人自然不敢怠慢,很快「腾讯电脑管家」就发布了致歉声明,承诺整改,并处理相关责任人。
监督、发声、赢得回应。Keso 深耕科技互联网领域观察多年,拥趸必是不少,多年口碑积累,又能影响决策,这应该就是 KOL 的典范样本了。
有人说,阿表,这样太难了,咱们上哪认识马化腾去?要我说,认识了也没用,你平时胡写乱写,你的话在马化腾那有什么分量呢?所以别掏出一沓名人名片,就说自己人脉很广,能影响有影响力的人了,你可不知道人家背后咋说你呢。
错把声量当公信力,于是:遍地 KOL ,职业 KOL ,找不到真正的 KOL ,这就是 KOL 的黄昏。
思考题:还有 KOL 吗?你认为谁是?
你还可以看:
扫描下方小程序打赏: